第一百四十四章庄重遇刺(第2/3 页)

第二年江浙受灾,灾民多至五十九万。

这些灾难却给了明教发展壮大的机会。

谢逊准备多年,积草屯粮,巨鲸帮航海探险,更是把玉米、红薯、马铃薯这种高产、易于生长的作物带了回来,并在自己的辖区大范围种植,使他有充足的粮草接纳灾民。

短短几年的时间,淮泗、豫鄂等地烽烟四起,明教攻城掠地,多点开花,发展的极为迅猛,不能说得了中原的半壁江山,但至少也能与朝廷分庭抗礼。尤其明教占据的还都是江南富庶之地,对蒙元的经济产生了毁灭性地打击。北方各地,也时有义军揭竿而起。

继燕铁木儿之后,朝廷又出右丞相伯颜专权,被封为秦王。

伯颜实行排汉的民族压迫政策,汉人百姓没有不怨恨的,至元元年(1335)年十一月,直接取消科举,也是直接把汉人儒生也推向了对立面。

年仅二十五岁的刘基,两年前在大都参加过会试,一举考中进士,却因兵荒马乱赋闲在家。此时看到朝廷的无道,明教却风生水起,就跑来参加明教的义军。长他一岁的宋濂也被明教收入囊中。明初三杰只剩下一个年纪更小的李善长还没有出世。

谢逊得知这两个人来到义军中很高兴,亲自把他们招到身边勉励一番,对自己的治国理念也是知无不言,最后把他们留在了儿子谢无忌的身边,让儿子拜他们做老师。

二人得到谢逊的礼遇,自然心花怒放,知道这一步是走对了,看明教的势头,自己应该会有一个锦绣前程。

谢逊也一直在招贤纳士,不能完全依赖武林中人治理地方。

现在的明教是以军政府的模式治理地方,军人权力极大,这当然适合眼前的形势,类似于“战时共产主义”,集中全力,应付战争,但未来天下太平就不行了,对国家危害也会很大,所以要储备文人集团。

面对汉人的反抗,伯颜提出要杀光张、王、刘、李、赵五姓汉人,但皇帝没有采纳。

元末一直都是权臣辈出,这些都预示着大元气运衰落,汉统将兴。

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也不是没有人才。朝廷崛起了一位年轻将领,才二十多岁,统帅着蒙古精兵四处平叛,暂时平息了北方大地,然后兵锋南指,意欲扫平天下。

北方的很多义军都有明教的背后支持,但还是无法抵挡这些蒙古精兵。

谢逊在南方势力是涨了不少,但朝廷的势力依然不弱。谢逊不想腹背受敌,他想平定南方后再北伐,驱逐蒙古人,统一北方。

明教现在的重要人物基本都不怎么守在光明顶(搁船尖),白眉鹰王殷天正一直忙活着自己的天鹰旗,深入一线。

五散人基本都跑去帮彭莹玉经营白莲教,也有自己的地盘。

五行旗掌旗使都在西域辅助庄重。

光明顶上只有逍遥二仙,杨逍处理教务,范遥从来也不伸手要权力,只是负责护卫。

谢虎倒是经常在光明顶。俞莲舟投入到了谢逊麾下之后,他就把自己刑堂的职责交给了俞莲舟。俞莲舟性格冷峻,刚正不阿,非常适合这个岗位。

谢逊命令庄重整备西域军马两万,挥师东进,分散朝廷的兵力,为自己平定南方争取时间。

西域地广人稀,单靠这点儿兵马想打败蒙古人,是不可能的。

但这些兵马可不是农民起义,把锄头换成棍棒就上战场,而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职业军人,战斗力非凡,兵精粮足,也够朝廷头痛的。

可是还没等与元兵交战,噩耗传来,庄重遇刺身亡。

庄重与谢逊私交甚厚,他的儿子庄铮是谢逊唯一正式的弟子,一直跟在谢逊身边。谢逊也放心把西域这么大的一块地盘交给了庄重。

庄重的意外身亡对庄铮来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