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回 莫道不识秋胡面,好女自有罗敷心(第4/5 页)

五代前后分别是什么朝代 郦波 17 字 2024-02-18 06:52:28

毅然选择休掉了自己的老公。秋胡妻在面对已经惭愧不已,也就是已经有认错倾向与认错表现的丈夫,依旧选择不原谅,虽然极端了些,但可以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真女性。

第四点,敢爆发。鲁迅先生有句名言,叫“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死亡。”我觉得秋胡妻的行为远比鲁迅先生想得还要绝,她是在爆发中死亡,用死亡来爆发的。汉代的女子就有这种果敢与绝决,没什么大不了,死,也死得何其突兀,何其壮烈!后来刘兰芝在与焦仲卿复婚无望的情况下,在与知府公子新婚的当夜,在灯火辉煌中,从容赴水而死。这种死亡,简直就是一种行为艺术,反倒有着无比丰富的生命内涵。秋胡妻完全可以不死的,她可以改嫁,甚至可以像朱买臣的老婆那样来场惊世骇俗的“休夫”,但她没有,她直接就选择了投河而死。后世很多人不理解,晋代傅玄在《秋胡行》里说她“此妇亦太刚”,说她果然是烈女,脾气相当的烈。唐代刘知己就直接批评她的死是一种“强梁之悍妇”的行为。事实上我们从她在桑园遇夫到家中斥夫的表现来看,这个女人根本不是那种让男人“忽闻河东狮子吼,柱杖落手心茫然”的悍妇。她在桑园里面对陌生男人时的调戏,既不是“不要跟陌生人说话”,又不是破口大骂,完全是有理、有据、有节的,其形象与《陌上桑》的那个聪慧的罗敷是完全很接近的。我认为刘知己的这种说法纯属诬蔑,是他不懂一个女人在对支撑生命与希望的爱情信念倒塌后,那种爆发时的决敢和大无畏。

有了以上四点,我们可以知道,在这场秋胡戏妻的故事里,在这个故事的原型里,真正的主人公、真正要褒扬的是秋胡妻而不是秋胡。但这样的话,问题就来了,在秋胡妻的光辉下,尤其是在她这种投河而死的大胆爆发下,秋胡的形象就显得难以入目了,也就是这样一个倒霉的男人形象让封建时代的所有男人都难以接受。于是最晚到唐代时候,对秋胡的谴责就有很大程度的降低,敦煌出土的《秋胡变文》虽然残缺不全,但秋胡桑园戏妻一段则将《烈女传》的“遗金相诱”发展得有理有节,秋胡只说是“为你的气质而倾心,能不能将我这儿所有的金子都给你,只求人生片刻的依偎。”说得还是很美的,所以后人就说秋胡不过是遗金相诱,又不是流氓调戏、土匪劫色,既不曾说过什么污言秽语,也没有什么动手动脚,况且最后还是自己的老公,这女人至于要去死吗?这不是陷她老公于不义之地吗?所以许多人据此推测,虽然唐代的《秋胡变文》没有了结局部分,但结局不应该像《烈女传》那样,也就是秋胡妻不一定会再去投河而死的。到了后来的戏曲里,罗梅英就在发了一大通火之后最终还是熄火了,也就是原谅了秋胡,全家大团圆。

而且还有一处最关键改变就是,为了遮掩秋胡这个男人,其实也是中国所有男人的尴尬,戏曲将秋胡桑园戏妻改成了秋胡故意的试妻,也就是说他是故意装成流氓来试探老婆的对自己的忠贞。

我觉得这种改动尤其可笑,就像我们开头说的那样,对一个女孩唱着“对面的女孩看过来”,确实在传统观念下有些失礼,有些唐突,甚至有些不应该,但也并不说那就一定是个坏男人,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嘛,爱美之心,人皆有之,这话尤其指的是男人。秋胡确实不应该,赶着回家看多年不见的老婆,还要顺便把路边的野花采一采,但要像是唐变文里说的那样,我也觉得并非就是十恶不赦,况且在妻子的斥责下,他也已面露惭色。虽然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,但作为一个男人,他毕竟还有可以让人理解的一些地方。戏曲里为了把这些遮盖,说他故意试妻,在我看来,这倒成了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,反倒暴露了男性更多的阴暗面与猥琐处,实在是“画虎不成反类犬”的败笔。

秋胡,这个男人一时的糊涂,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错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