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再要求把馆阁官员吸收到对民间文艺的改造中来,徐平也有借此对抗这种趋势的用意。清流之所以成为清流,正是因为跟实际的社会生活脱离开来,活在自己想象出来的虚幻空间里。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吹捧,自我标榜,最终形成一种风气。他们所鼓吹的那些内容并不是坏的,对于普通人来讲,甚至非常有吸引力,只是现实做不到罢了。
馆阁是育才之地不错,但也是培养这种势力的温床。不让他们走出崇文院的门来,只会越演越烈,最终破坏正常的政治生态。历史上欧阳修晚年掌权之后,曾经说过,宰相必须用清选词臣,才能按圣贤大道治理国家。如果只是按照规例做事,只是一老吏而已。到了那个时候,清流才算是开始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。
左右无事,徐平在树荫下跟田况反复说明,为什么一定要让馆阁官员参与到这些事情中来。意识形态的阵地,你不去占领,别人就会占领,是不容丝毫懈怠的。仅仅靠李觏在国子监是够的,他只能把大致的框架整理出来,给出一个方向。要想让这种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,还要有大量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去鼓吹,去宣扬,才能深入人心。
田况心里苦笑,徐平说的道理,他自然已经听懂了,奈何做起来实在有难度。十年寒窗好不容易中个进士,从此跟白衣百姓不一样了,你非要人家转过头来跟普通百姓一样欣赏同样的东西,同喜同乐,同怒同悲,这真地很难办啊!
徐平也知道难办,但有什么办法?他自己身上已经贴了一个善理钱粮的标签,又有一个跟李用和这种外戚有特别关系的标签,还有一个天子宠臣的标签,在清流官员中一个标签就足够被排斥了,自己身上却贴了这么多。
最后徐平道:“此事说大不大,说小也不小。向大了说,京城百姓日常听到的就是这些说话曲子,圣贤书他们是读不懂的。要想导人向善,自然就要挑百姓爱听的去说,在其中寓以讽谕,使人知何事当为,何事不当为。自唐以来,儒门势衰,释门大盛,和尚们是如何做的?便如这说话,最早也是在寺庙里,和尚们用来说佛门故事,让人信佛。怎么到了读书人这里,便就不能放下身段?天天在书斋里指天画地,难不成就能人人成圣?让他们参与此事中来,正是要他们身体力行,把圣贤道理说给百姓听。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,怎么就推三阻四,以为辱没了身份呢?凡事无钱不行,罢了,前面说的五十贯不提,你再去领五百贯,专门做这一件事。这一套说三分,务必让馆阁参与,做到雅俗共赏!”
田况不由一惊:“谏议,五百贯可不是小钱!为了这一说话的话本,花费如此之巨,只怕会引别人闲话吧?”